赖杉:如何教出一群“CEO”级别的学生 | 好文精选
赖杉,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数学教师,学科带头人,其创建的“CEO负责制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她开设的蓓蕾讲坛,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大显身手,效果显著,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延伸到了校外。
在我从教的二十年多年里,也曾用过很多时间补课或辅差,一个步骤、一个算法地细教,学生考试成绩暂时上来了,但是到中学以后却暴露出问题——他们依然不懂得如何学习,有的甚至因“学困”被老师放弃。
这让我不禁寻思:强势控制课堂,弄得学生都太依赖老师了,而自己因为过于关注补差,再没有余力去关注学优生,这样其实并不公平,效率也很低。唉,有没有什么偷“懒”的招儿,既“放过”自己,又“放过”学生?
这个问题在我心头徘徊不去。不过,我到没有像电影和小说里写的那样,茶饭不思,埋首教育理论,连睡觉都要辗转反侧……呵呵,我是一个很悠闲的人。
一天下午,我眼看窗外阳光正好,桌上绿茶正香,心想何不换换脑子放松一下自己呢?于是我小资地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躺在沙发上读起来。
创意,有时候就只需要这么一点宕开去的空间。
我拿的是一本关于企业管理的“闲书”:“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日渐繁忙。传统企业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式的公司治理结构过于复杂,成为信息传递和沟通的障碍,CEO就是这种变革的产物之一。它不是总经理,也不是总裁,对重大决策却有拍板权,这样,直接跳过了董事会和董事长两个环节,大大提高了经理层对企业重大决策的快速反应和执行能力。”
读着读着,我突然觉得自己就是那“碍事”的董事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没有谁比学生更了解学生,何不选拔有潜力的学生担当“CEO”,将掌握在自己这个“董事长”手里的学习自主权还给他们。
说干就干,我的“CEO小组学习制度”诞生了。分析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后,我先选中了自我调控能力逐渐增强的五年级学生。
我将全班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看似随意,其实也是有分组原则的:组内异质——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同组,可以互补互助;组间同质——维护资源分配的平衡,令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能基本一致。
就这样,班级被分成了十一个学习小组,然后,大家通过岗位竞聘的方式来竞选组内的岗位:
CEO(首席执行官):老师的助手,批改组内作业,答疑解惑,抽查组员学习情况,适当布置个性化作业。CEO可电话家访,并做好记录,在CEO例会上反馈。
CTO(首席技术官):每天记录同学的各项得分,抽查作业的纠错情况,当好CEO的助手。
CIO(首席信息官):收发作业本和“分享本”,并把等级情况报告给CTO。做好每周汇总、评比工作。
CPO(公关总监):小组研究成果的对外发言人,每天至少发言一次,检查组员各种本子的使用情况,及时上报给CEO。
从这份岗位职责明细中可以发现,担任CEO的学生权力非常大,早已经超出普遍的检查作业等简单的小组长工作范畴,布置作业、电话家访,这些工作可都是要经过思考,甚至不是学习成绩好就能完成的!
孩子们真的能胜任吗?在最初制作这个制度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有些疑惑,但最终还是决定试试吧,说不定孩子们能给我一个惊喜呢?
此后的数学课上,我再不需要“满堂灌”,往往只要“抛砖引玉”,给大家几个学习目标,剩下的就交给每一小组的CEO来领导组员讨论。
看着好像CEO挺威风、挺好当?错!人家为了组织讨论,之前可是下足了功夫,不仅要“啃”教材、教参,每天下午放学后还要召开“CEO例会”,讨论怎样给不同层次的组员讲题,怎样有效地电话联系家长,把组员近期的表现汇报,怎样在课堂上激励大家努力学习……
在课堂上讨论出问题结果后,就轮到每组的CPO发挥作用,把自己组的成果告诉大家。其实,组内的CPO往往由学困生担任,以往上课,别说发言,他们不要打瞌睡我就很欣慰了。想来想去,只有给他们戴高帽子,让他们做“公关总监”,他们的发言代表着小组形象,敢不用心?
这个制度的实施,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成绩提高了,兴趣加强了……一切进行得似乎都挺完美。
不过一段时间以后,又一个问题从我心中冒了出来:以“学优”与能力强弱为标准确定CEO,是否会造成偏爱优生的嫌疑?其他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是否会感到受冷落?
我决定随机问问“当事人”——班上的CPO们聊了起来:“你们觉得目前这个制度怎么样?”
“实行了‘CEO负责制’后,我成绩提高挺快的,一半有我的CEO黄瑞倩的功劳,另一半是我和爸妈努力的结果。……这段时间,CEO给我讲了我经常错的题,我发现了是因为自己不仔细读题,其实我能做得更好。”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小组学习,因为有压力才有动力。以前我在课上是听懂了就可以,如果遇到做不起的题,不会自己去思索,立刻就去问CEO要答案,但现在我不会了,我会尽自己的全力去解答。”
“有一次,CEO给我们讲题目,他先给CTO讲,用解方程的方法,我没听懂;再给CIO讲,把方程分解成了几个式子,我也不太懂;我以为他不会再给我讲第三遍了——反正我也听不懂,可没想到,他给我画了张图,还把橡皮尺子什么的当道具给我演示,我终于懂了。”
“你们组的效率太差了,我们是CEO教CTO,CTO教CIO,CIO再教我,厉害吧!”
……
越听,我的心里越震惊,这些孩子,居然有这样的责任心,甚至能够懂得因材施教,把“资源”合理利用!脑中顿时涌起一句或许在平时会被自己嗤为矫情的话:“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能还你一个奇迹。”放手和拥有的界限,原来就在一线间。这也激励我,在这条创新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一段时间以后,我又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分享式教学,进一步加强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让CEO、CTO们更加融合起来。
我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分享本,要求他们把所想到的跟数学有关的东西都写上去,重要知识点、一节课的困惑、小组讨论的结果、学习的感悟等等,都可以。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学生很新鲜,家长还有些不适应呢!
“说实话,一开始我挺不能理解的。”没有哪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敏感,龙妈妈很快发现了女儿的不对劲,“我周围朋友、同事的孩子没有谁像她一样上数学课。”她说,女儿回去不论预习、学习、复习都要写“分享”。预习就是自己读教材,然后发现问题;学习的时候要知道当天课堂上的重点;复习的时候要自己回顾所学内容并总结。所有这些过程和结果都要用数学语言记录下来——注意,一定是数学语言,比如用几个式子来说明除法的思考思路,用几幅图形来说明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一次做分享,龙妈妈见女儿在数学本上密密麻麻写了两页字,心里直打鼓:这是作文还是数学作业?这作业,她以后可怎么指导?直到女儿逐渐将分享做得得心应手,她才放下心来:原来,孩子培养的是自主思考的能力。
有了人手一本的“分享本”做基础,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用“CEO”模式进行课堂组织教学的“分享式教学模式”, 把学生们变成“社会精英”“合作伙伴”,一起做学习的主人。
分享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其基本原则是:“意识前移,人人参与;教师让座,参与无错”,其关键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CEO模式”,并与之发生良性化学反应。
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当然最重要的还是CEO,他们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相对比较强,要承担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检查与督促订正作业、指导和帮助组员学习、向教师反馈和与家长交流组员学习情况等职能。
当然,这种模式是不是就让其他的同学,或者说是相对较差的同学就受到冷落了呢?这种担心后来被证实是没有必要的。之所以这样编成一二三四号,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获得展示与表达的机会,比如,每天由不同序号的学生做主打发言,可以增强他们的主动性,锻炼提升表达能力;CEO也不是“终身制”,可以进行调换或轮换。
“CEO模式”通过“节俭的导”和“慷慨的放”,实现了令人惊异的课堂角色转换,破解了当前自主探究合虚化的困局,破解了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泛关注”和“定向关注”的困局,解放了老师,解放了学生,使老师有了“分身术”,为充分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可能。
为了让分享不流于形式,在分享时还有“四有”的要求,即,有表扬、有疑问、有补充、有提醒,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
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这种模式的培养并不困难,大概两个星期就能进入状态,而且效果是非常地好。
生活中,不少同事都说,很难把我和数学那种理性联系起来。我喜欢调弄养生茶,动手做做自制面膜,不仅随时把自己收拾得赏心悦目,还浪漫地要求班上的女孩子们头上都要戴漂亮的发卡,要自信地笑出来。
我还希望,我的数学教学也能像我的生活态度一样变得轻松有趣。因此,我开设了每周一次的蓓蕾讲坛”,每次30分钟,让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古今中外数学故事,趣味百题,数学游戏等资料,以讲述、表演、PPT等多种形式与大家分享,每周都有大不同;到了复习阶段,一会儿速算“秒杀榜”,一会儿“唯我当先”解难题,孩子们再也不觉得复习无趣了。
我不喜欢做“苦行僧”,所以让学生站到台前,成为CEO、CTO、CIO、CPO。但同时,我关注学生、研究教学的时间更多了。我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策略和重点,于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加精准;我在巡视课堂时偶尔与学生“聊”上两句,及时地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我坚持在她的博客上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呈现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促进家校互动……
有学生在作文《我班的“魔法”老师》中写道:“‘CEO’是赖老的妙招。现在我们班有许多‘山寨版的赖老’活跃在班级的数学课堂上。毕业在即,多希望和这位‘魔法’老师多相处一会儿,更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也能遇见如此奇妙的老师。”
学生这样的评价,让我不仅“魔法”,而且幸福。
【本文整理自《当代教育家》2014年第10期《“魔法”老师赖杉:把学生变成“CEO”》,欢迎朋友圈分享,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处理。】
责任编辑|邹雪平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